金秋九月,丹桂飘香,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“青春之约”——来自全球44个国家的200余名国际新生,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,踏入中财大校园,开启全新的求学旅程。为让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快速融入校园、感受温暖,学院以“精细服务、人文关怀”为核心导向,提前统筹规划、精准对接需求,通过全流程贴心举措打造温馨有序的入学氛围,为国际学子的中财大之旅筑牢坚实起点。
迎新当天,校园内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迎新点格外热闹,彩色气球与双语指引牌相映成趣,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的热情笑容驱散了新生的陌生感。主管副校长李涛专程深入迎新现场,与来自东南亚、欧洲、非洲、美洲等地区的新生一一亲切交谈。他用温和的语气询问新生们的出发地、适应情况,对大家选择中财大深造表示热烈欢迎,并勉励道:“中财大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,希望你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,在与中国同学的交流中碰撞思想、拓宽视野,收获知识与友谊的双重成长。”

图1李涛副校长深入迎新现场
随后,李涛副校长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春玲院长、陈香副院长、李杨波副院长一同前往国际学生宿舍,实地查看新生的住宿环境、生活设施配备情况。李涛副院长在学生宿舍与新生和家长亲切交谈,他仔细询问是否有需要解决的困难,并反复叮嘱学院迎新团队,要把后勤保障做细做实,从住宿用品到饮食需求,都要尽可能考虑到国际学子的差异,让他们在中财大感受到‘家的温度’。”

图2李涛副校长前往宿舍慰问
在本次迎新工作中,由40余名中外学生组成的“国际学生迎新志愿者团队”成为校园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。这支队伍中,既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志愿者,也有来自12个国家的国际学长学姐,他们凭借“过来人”的经验,主动承担起机场接站、校园引导、行李搬运、信息咨询等关键岗位的工作。在机场接站点,志愿者们举着写有新生姓名的双语牌子,早早等候在出口;校园里,他们耐心地为新生指引报到流程、介绍教学楼与食堂位置;面对语言沟通有困难的新生,国际学长学姐们熟练切换“母语+中文”双语言模式,细致解答签证办理、宿舍入住等疑问,用“经验+耐心”的双维服务,为新生搭建起跨越文化与语言的“沟通桥梁”,让新生们在抵达之初便感受到满满的善意。

图3报到现场
为帮助国际新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、夯实入学基础,学院精心设计并系统开展了“全维度适配”新生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,内容紧密围绕国际学生的成长需求,兼顾“实用性”与“关怀度”。教育环节既涵盖中国法律法规、出入境签证政策、宗教信仰规范等“必知必备”内容,帮助新生明确在华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;也包含校纪校规解读、学术诚信教育、跨文化沟通技巧培训等核心课程,助力新生提前了解学术要求、融入校园文化;同时,学院特别增设心理健康辅导、校园安全防护等“人文关怀模块”,全方位守护新生的身心安全。
值得一提的是,学院还邀请了专业人士现场授课: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朱冠华结合真实案例,生动解读签证延期、居留许可办理、证件遗失处理等关键流程,手把手指导新生填写相关材料;学校保卫处保卫干部王其学老师以“校园安全场景模拟”的形式传授消防安全、人身安全、财产安全等实用知识;学校教务处兰雅慧老师、研究生院刘秀娟老师则分别围绕“本科课程选修体系与学分要求”“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技巧”开展专项指导,为新生的学业规划提供清晰指引。

图4国际学生辅导员周子超老师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

图5海淀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朱冠华警官进行法治教育

图6保卫处王其学老师进行校园安全教育

图7教务处兰雅慧老师进行本科学习指引

图8研究生院刘秀娟老师进行研究生学习指引
此次全流程迎接新生工作,不仅展现了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专业水准,更传递了学校对国际学子的深厚人文关怀。从前期的需求调研到现场的贴心服务,从语言沟通支持到学业生活指导,每一项举措都体现着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理念。未来,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将继续以多元服务助力国际学子成长,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贡献力量。
撰稿:周子超
审稿:李杨波、王岌
审核:李春玲